当前位置: bat365中文官网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是从事航空发动机与新型能源领域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三航”特色学院,至今已有80余年的发展历史。

学院现有教职工135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69人,讲师5人,工程技术系列教师7人,专职科研系列教师3人,博士生导师55人。顾问教授1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含青年人才),国家级专家6人,省部级人才入选者24人次。

学院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A+学科)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信部重点学科)两个一级学科,包括“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和“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风能和太阳能系统及工程”6个二级学科;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飞行器动力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2个本科专业。

学院教学资源丰富,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分别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陕西省名牌专业。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燃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航空发动机燃烧学”(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航空发动机燃烧学”;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航空发动机燃烧学”和“气体动力学基础”;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叶轮机械原理”、“流体力学基础”、“工程热力学”、“航空发动机结构动力学”及“传热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跨音速压气机失速/喘振虚拟实验”;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燃烧室点熄火与火焰稳定实验”、“拉伐尔喷管压力测量及纹影观测实验”。“气体动力学基础系列课程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为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航空动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工信部、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航空动力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陕西省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730名(其中,本科生866名,硕士生600名,博士生264名)。曾培养了我国第一位航空发动机专业博士。到目前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330余名博士生,3100余名硕士生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中一些佼佼者已成长为各级党政领导,著名大学、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部队的知名专家和技术骨干。在创新创业方面,“十三五”以来,学院学生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国际级学科竞赛奖励60余项,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奖励150余项。

学院拥有“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叶栅部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新概念喷气推进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航空发动机内流动力学”和“航空动力系统热科学”陕西省重点实验室、“航空航天发动机振动”陕西省工程中心、“空天动力工业软件”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个,另有“国家重点项目振动控制支撑团队”、“新概念喷气推进技术”国防科工委创新团队等省部级或行业创新团队6个。“十三五”以来,学院承担了千万级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7项,年人均科研经费近二百万元,年均发表SCI论文60余篇,年均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累计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13项,出版高水平专著教材20余部。

学院拥有“风力发电技术国家科技部引才引智示范基地”、“飞行器综合体效能分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飞行器复杂流动与控制学科国家创新引智基地”、“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先进航空发动机气动与热结构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级与省部级国际合作基地。

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俄罗斯喀山国立技术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世界30余所大学以及英国罗•罗公司、俄罗斯航空发动机中央研究院等世界著名航空发动机研制单位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联合成立了“中德旋转机械与风能装置测控研究所”、“中俄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结构国际联合实验室”、“中英传热与空气动力学实验室”、“中俄联合适航性研究中心”和“中德风电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每年双方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进行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与学院长期合作的外方教授有2人获得“国家友谊奖”,中德旋转机械与风能装置测控研究所是国家外专局和陕西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学院成立俄乌交流中心,学校与喀山国立技术大学联合成立了俄语中心、航空发动机热结构国际联合实验室。获批千万级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为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学院将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发扬“三实一新”校风,以“培养家国情怀强烈、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突出、创新思维活跃、善于沟通协同、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领军人才”为目标。

(数据截止2023年09月13日)


Baidu
sogou